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高级工程师何为,涉猎了国内外几乎所有的金鱼品种,对各种金鱼的习性爱好、养殖技巧如数家珍。
随着对金鱼的认识不断加深,何为开始有强烈的愿望,要以一种方式留住“金鱼之美”。“世界上没有两条一模一样的金鱼,和每一条金鱼相遇都是偶然的瞬间,只有通过照片等手段才能定格每条金鱼之美,成为永恒的记录。”
17年来,何为拍摄了3000多张金鱼照片。
3000多张照片,捕捉“最美的瞬间”
1990年,何为毕业于上海海洋大学前身上海水产大学海水养殖专业,带着一群年龄相仿的学生一起养观赏鱼。
那时候并没有水族专业,更没有水族实验室,他们借用宿舍楼里学生会的活动室设置水族箱及水处理系统。当时海水观赏鱼刚刚开始进入城市,在业内企业的资助下,他们远赴海南考察采购珊瑚礁鱼类,采样带回学校做养殖驯化试验。
由此开始,一发不可收拾。师生团队先后涉猎了水族造景、各种门类的观赏鱼。因为毕业后从事水生生物学专业的教学研究工作,何为恰好把水生生物分类学与涵盖各个门类水生物种的水族生物密切结合起来,成为一个集热爱与工作于一身的研究方向。
2004年,上海海洋大学开设水族科学与技术专业,何为顺理成章成为了第一批专业教师。2005年开始,上海国际休闲水族展设立观赏鱼系列比赛,何为组织比赛的同时,出于记录的目的,又把摄影的爱好与记录观赏鱼品种结合起来。
通过拍摄,逐渐爱上了姿态万千的金鱼。
17年来,何为涉猎了国内外几乎所有的金鱼品种,对各种金鱼的习性爱好、养殖技巧如数家珍。由此,他对金鱼的爱不断蔓延。
随着对金鱼的认识不断加深,何为开始有强烈的愿望,要以一种方式留住“金鱼之美”
苦心钻研几年之后,何为镜头下的“金鱼”开始游出了神韵。
对于金鱼的拍摄,何为已经有了一整套“何氏秘籍”。“拍金鱼需要设缸、布光等摄影技巧,需要把水族箱知识、金鱼饲养知识和对金鱼的深刻理解结合起来。除此之外还是一个等待的过程,也是一种享受金鱼之美的过程,仔细观察金鱼在水中的姿态,抓住最美的瞬间。”
何为介绍,金鱼的尾鳍在游动过程中变化速度很快,最美的姿态往往转瞬即逝且再不会重复,所以时机的把握很重要。布好水族箱,铺上幕布,注入清水,“请”鱼入缸,何为就能对着拍上一整天。一天下来,几百张照片,运气好一点,能得到一个“最美的瞬间”,运气不好,毫无收获。
如此坚持十余年,何为积累了3000张金鱼照片。
“够斜杠,有实力!”这是听过何为课的学生对他的评价。他不仅用自己的摄影作品讲解金鱼生物学知识,穿插介绍金鱼文化,还会通过专题讲座、公开课教同学们金鱼的拍摄技巧。
专著凝心血,让更多的人了解金鱼之美
金鱼起源于民间,有着文人雅玩的诞生背景,曾跃然于诗人的佳句,也曾摇曳于画师的丹青。
现在,喜欢金鱼的人越来越多,但“这是什么品种?金鱼有多少个品种?”往往是人们看了金鱼以后最初的问题。
“一方面,历史上金鱼曾经是文人雅玩、贵族专享,自古以来相对小众;另一方面,金鱼的品种和一般生物知识中的物种不同,而且品种众多,普通人认识金鱼存在难度,导致鉴赏金鱼确实有一定的门槛。”何为表示。
据何为介绍,中国古代并没有对金鱼进行分类的习惯,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国科学会会员陈桢是采用现代遗传学的方法研究金鱼的第一人。1923年,当他找到金鱼的时候,现代科学家对金鱼的研究正式开启。1984年,遗传学家王春元、李延龄首次提出了金鱼品种的检索表。在他们之后,金鱼品种只有名录和图鉴,缺少品种鉴定所需的检索表,至今已经近四十年。
“四十年间,金鱼的品种在不断变化,国际间的交流也日益密切,喜欢金鱼的普通人越来越多,我们确实要为大家编制一套简单的认识金鱼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