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滴……”重症监护病房(ICU)的监护仪发出提示音,医生和护士在病床间不间断地穿梭,细致地检查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内,一场以重症医学科为首、多科室协作的重症患者救治战役正在如火如荼展开。
重症监护病房满负荷运转
在仁济医院东院区外科三楼ICU单元病房内,监护仪、呼吸机、高流量氧疗等设备持续为患者提供生命支持。
病房内18张床位已全数收满,同时又特设一张紧急备用床位。一些非气管插管患者趴在床上,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实施清醒俯卧位治疗。
一大早,重症医学科主任皋源带领着团队正在ICU内查看患者情况。
“昨晚他的二氧化碳指数为什么这么高?”皋源仔细询问患者的身体情况。
“患者的气道分泌物多,作了气道清洗后已经好一点了,我们同时调整了仪器参数。”
“他已经趴了(俯卧位通气)多久?”
“从(2022年)12月29日到现在。”
一张张病床查看下来,不知不觉已过去2个小时。
“ICU内病人的情况在逐步好转,一些患者已经从ICU转出去了。”但皋源也坦言,急诊高峰过后,ICU病房也正面临着巨大压力,“东院重症监护病房,从2022年12月27日起开始接收新冠病毒感染的重症及危重患者,现在病房绝大部分患者是新冠患者。”
ICU内的重症病人当中,既有基础疾病加重的患者,也有新冠病毒导致的重症肺炎患者,还有一些是围手术期患者。
虽然ICU内床位始终满负荷运转,皋源表示,重症病人的救治工作依旧是有效、有序的。
为了迎战重症高峰,仁济医院内的综合ICU、专科ICU、可转换ICU等相关床位均按照上级部门要求落实到位,目前有4个ICU单元收治新冠患者。同时还开辟了一个亚重症病房,重症ICU病房和亚重症病房之间可实现双向转运收治,亚重症病房的病人病情加重,需要插管,就迅速转入ICU病房;ICU病房有病人好转,就转入亚重症病房或普通病房。
多科室协同迎战重症高峰
在外科大楼5楼,骨科五官科病房转为急诊病房,同时还收治着部分重症患者,由全科医学科医生接收患者。
“这个病人的氧饱和要继续监测,用药的话,我建议……”上午10时,重症医学科行政副主任何征宇的身影总会按时出现在外科5楼病房。根据重症病人的生命体征给予建议,与责任医生商量用药情况,指导机器使用和参数调整,几乎成了何征宇的日常工作。
“在医务处的协调下,普通病房每天会整理出一张病情较重患者的名单,我们会依照这张名单,到这些病房进行巡视,与责任医生沟通,及时发现一些高危因素的病人,转入ICU进行救治。”何征宇表示,通过各科室合作,将预防重症的关口向前移,有效降低“轻转重”的风险,并且提高重症患者的救治率。
全科医学科副主任孟超带着四五名医生正在外科5楼病房内查房。在此前的支援定点医院工作中,全科医学科医生们已积累了一些抢救新冠重症、合并基础疾病的经验。“从全科转到急诊重症,对我们来说还是完全可以应对的。”当然,涉及到复杂重症情况,他们就会邀请作为上下楼“邻居”的重症医学科专家们,下楼来帮忙把把关。
“考虑到重症患者治疗的复杂性,涉及到重症医学科专业知识,我们几个科室间会交流讨论治疗方案。”孟超认为,这种多科室联动的方式,一方面可以缓解重症医学科医护力量紧缺的问题,另一方面有了重症监护室作后盾,重症患者能够得到更有效的救治。
据了解,每天下午,仁济医院也会针对重症病人组织院内大讨论,相应科室的专家会协助治疗。
重症医学专家下沉社区巡回指导
上午刚刚忙完重症医学科病房查房和救治工作,下午3时,皋源又马不停蹄赶往自己对口负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指导工作。
自12月中旬起,市卫生健康委已成立市级重症专家组,通过市级专家巡查会诊、落实双向转诊、定点下沉指导、远程会诊等方式,统筹安排重症救治专家力量,加强重症患者的预防与救治。
作为市级专家组成员,皋源与浦东新区内其余50位来自重症、急诊、呼吸、小儿等领域的专家共同对区内基层医院进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