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中华路581号小南门火警钟楼前,来了一支特殊的“测绘队”。
上海市第十中学“优秀历史建筑复原计划”项目组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这里进行现场测绘。
该计划是市十中学今年推出的系列活动,联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黄浦区消防救援支队复兴中队,通过主题科普、现场测量、3D建模、3D打印等方式,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这一重要理念。
市十中学位于黄浦区。此前,承担着上海一半旧改体量的黄浦区实现了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的胜利收官。在困扰黄浦多年的民生难题得以历史性解决的同时,隐藏在黄浦老城厢中众多历史建筑的去留,也引起了同学们的关注。这也促发学校推出了“复原计划”。
“小南门钟楼既是辛亥革命时上海起义的信号楼,也是上海迄今仅存的近代消防建筑。”测绘活动一开始,上海消防救援总队黄浦支队复兴中队的党支部书记朱烨琳就详细给师生们介绍了火警钟楼的功用与价值。这座火警钟楼在当时有着上海“埃菲尔铁塔”之称,是当时城里最高的建筑。
100年前,这座钟楼还是辛亥革命上海起义的见证者。1907年,上海城厢内外总工程局倡议成立“上海救火联合会”,三年后,救火联合会在这里建造了瞭望台暨火警钟楼。2000年,小南门钟楼被登记为黄浦区不可移动文物,2005年钟楼又列入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参加现场活动的高二年级学生高翔提出,是否可以通过平移与腾挪,置换出一块相对整体的空间与地块,使得我们能够在城市优秀历史建筑的延续与城市空间更新开发中找到平衡。“我还记得在讲座中,同济大学李彦伯教授提到:2015年时,同样身为黄浦区优秀历史建筑的‘逸庐’就是在力排众议的情况下,通过一再地方案优化最终被保留了下来。那么,火警钟楼是否也可以通过这一思路打造成一个有趣而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文化名片呢?”
在高翔看来,毕竟火警钟楼承载着几代人的共同记忆,也承载着上海近代文明发展的记忆,同时,火警钟楼又有着上海“埃菲尔铁塔”之称,他相信集众人的智慧必定能够打造出与“魔都”气质相符的城市新名片。
高二年级学生糜茵琳则表示,火警钟楼的建立是通过集中公共力量、分享共同建设建设的服务成果,是具有公共精神与市民意志的现代城市标志。火警钟楼作为黄浦区优秀历史建筑,不仅融入了地方社会发展史,还承载着优秀革命历史文化,是辛亥革命时上海起义的信号楼。“作为黄浦学子,我们通过现场测绘,3D建模打印,既要发挥我们的创新思维,为历史建筑的开发利用保护献计献策,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传承黄浦老城厢历史文化,传承上海城市发展的精神品格。”
据悉,为了进一步保护和传承城市优秀历史文化,探寻历史建筑所蕴含的深厚内涵,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学校所处的黄浦区老城厢历史建筑的背景资料及周边地区空间发展和城市更新,上海市第十中学联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黄浦区消防救援支队复兴中队,今年推出了“优秀历史建筑复原计划”系列活动项目,以小南门火警钟楼为起点,红色建筑与优秀历史建筑为主线,聚焦小南门火警钟楼、老城厢石库门建筑、上海文庙、龙门邨、上海城墙遗址等老城厢文化名片,以及中共一大会址、渔阳里团中央机关旧址、“五四烽火”纪念雕塑等红色建筑,开展主题科普、现场测量、3D建模、3D打印等活动。
“作为新时代黄浦学子,有责任关注身边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变化,也有义务传承和保护优秀历史建筑。特别是作为地处老城厢的一所百年老校,市十学子更有责任为老城厢的传统保护、更新发展提供自己的建议,发挥自身的创新思维,通过研究实践为城市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的理念。”市十中学德育处副主任陈杰老师表示,设计这样的活动,就是要以小南门火警钟楼为起点,以红色建筑与优秀历史建筑为主线,通过科技赋能,让同学们一起探寻城市之“根’,找寻城市“初心”。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李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