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导演身边寸草不生,有的导演周边草木茂盛。”今年的中国电影金鸡奖近日在厦门举办,当地一所大学的论坛活动上,有人这样形容。话出有因:有大学生站起来细数韩国电影近年的凶猛势头,从《思悼》说到《寄生虫》及今年的《分手的决心》,然后抛出终极一问:中国电影怎么办?坦白说,其陈述确实像长篇论文的开题报告,三言两语难有答案。不过,现场一位老师给出他的意见:“一个导演就是一座电影学院”,如果多一些像宁浩这样的导演,中国电影的面貌会更不一样。
当然是因为宁浩导演发起过“坏猴子72变电影计划”。当时签约扶持路阳、文牧野等一批新人,陆续推出《我不是药神》《受益人》《奇迹·笨小孩》等佳作,今年又在金鸡奖专辟一个“火眼金睛计划”,为有志于创造商业价值和类型叙事的新人新作助力。业内评论他借此带领一批年轻人奋力拓展中国电影的类型疆域,所言不虚。也必须是一代人共襄盛举而形成规模,才可能翻起惊天巨澜。
所以,电影节最具活力的单元往往是那些创投会,看一个个年轻人登台讲述他们创作的故事,他们面目稚嫩、举止生涩,但他们眼里有光。据说光是“火眼金睛计划”这次就收到了八九百个项目及剧本,到底有多少热爱电影的年轻人在埋头搞创作呵,想想就令人咋舌。
劳伦斯·布洛克在《小说的八百万种写法》里说,能不能成为优秀的创作者没什么要紧,如果没有写作欲望,大可一生只列购物清单,但他希望一个人能完成处女作,因为这是一场极具启发性的、无与伦比的自我发现之旅。参加创投会的那些年轻人,无疑都迈出了这重要的一步。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或是半路出家,有的是在公司里上班摸鱼码字,有的是疫情居家时闭门造车,登台讲的也不全是创作理念和技巧,而是那些触动他们、启发他们的生命点滴,比如原生家庭的切肤之痛,比如在城中村目睹过的那些人与事,甚至少年时代上学路上经常遇见的一位老人……他们的自我发现之旅,由此起步。
纵观这次被宁浩选中的项目,面目之多姿多样,也是乱花迷眼:青春犯罪、女性职场、科幻穿越、年代史诗、黑色幽默、都市中产……发现“潜质”比发现“完美”更需要一双慧眼,每一个尚不成熟的剧本都相当于一部大片的雏形,渐次浮出水面,而后臻于完美。对于中国电影来说,还需要太多类似宁浩导演这样的“电影学院”。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长凤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