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影,最近最热的一个话题是“被低估的国产电影”。回顾和重新审视被低估的电影,成了几大平台的热点,自媒体也纷纷跟进,提出自己心目中的“被低估”。《无极》《江湖儿女》《太阳照常升起》《妖猫传》《半个喜剧》《仙剑奇侠传》《笑傲江湖》(李亚鹏版)等影视作品纷纷上榜,有的是被误杀了,有的是没有获得应有的地位。而其中有一部,是几乎所有人都认可的“被低估”,那就是冯小刚导演的《一九四二》。
《一九四二》于十年前的此时上映,上映后,得分勉强维持在及格线,十年后,得分却逐渐回升,目前是8.1分,而且其中的剧照和对白,常常被引用,成为社交媒体的经典梗。只是,十年前,肯定和赞美《一九四二》的影评人例如史航,被指收钱,十年后,却没有人向他们道歉。
《一九四二》的好,在于它没有过度故事,没有过度情感,更没有过度表演,它努力地把人物的形象、性格都打淡了,分配给每个人的戏剧责任、情感责任,都不是很多,张国立、陈道明、李雪健、徐帆这些老戏骨们,在有的电影里,常常很用力,但在这个电影里,却都用力在骨子里。每个人都没有过于鲜亮过于艳丽,对他们身世性格的着墨,都是点到为止,因此给人更多想象空间。它一开始就把同情、感动、震撼这些情绪制止了,用一种瘦削平淡的手法,配合它的荒原人主题。它像个土苍苍的麻袋,什么都貌似打散了打淡了,看起来非常不起眼,但里面结结实实地装满了土豆,幽暗的形状,幽暗的质地,说尽了中国人的宿命、性格,以及生命力的坚韧。
《一九四二》呈现了电影的文学本质。它在大饥荒这个面上,给出两条线,两条线之间并没有真正的连接物,老东家和委员长、省长之间的关系,就是灾荒和饥饿。但电影很自然也很自如地在两条线中间跳跃,这种自然,是一种好小说常有的自然,作者知道自己笔下在创造一个世界,对其中的人物和事件有充分的了解,才会有这种自然。《一九四二》的电影从小说原著中收获最大的,就是这种自然,编导和原著作者能够平等对话,才能理解这种自然,并且很平实地展现出来。
它完全不同于冯小刚此前的电影。他是完全有能力把它拍成《唐山大地震》那种电影的,价值观直接,道德抉择一目了然,人物鲜明,剧情戏剧化,让电影里电影外哭成一片。但他没有,他以为观众对他的惯性的商业期待,可以掩护这部电影的野心。但他以前的观众群,面对这样的电影,有点不知所措,它反而吸引和震慑了我这种对他此前电影不很满足的观众。
当时看到的评论里,网友“Running只是一团矛盾而已”的评价很得我心,她说,“这样的题材却并没有强求眼泪的任何举动,不得不感叹,主创们的思维很干净,这年头罕有的干净。”是这种干净,成就了这部电影。
但很不巧,当时的我们,正在一个镀金时代,电影世界也是一片莺歌燕舞,情况可能正如严锋所说:“现在的电影观众对这么苦难和沉重的题材可能有些回避,这倒并不是出于冷漠,而是因为电影已经在大众想象中成为一种娱乐消遣和放松的形式。大家已经习惯了去电影院享受快乐,而不是感受痛苦。”
同时上映的三部电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一九四二》《王的盛宴》被观众戏称为“三部吃人的电影”,当观众一定要在几部电影中做出选择的时候,许多人选择了《少年PI》。《少年PI》被视为《一九四二》的对手,不仅仅因为两片势均力敌,而是因为它们的取向刚好相反。一个明媚温馨,一个沉重阴郁;一个建立在想象基础上,一个以现实为依傍;一个是灵的华美飞翔,一个是肉体的艰难移动。
我们本以为那个更轻、更复杂、更瑰丽、更有未来感的世界,很快就要到来,但十年后我们才发现,这样的道路是曲折的,于是《一九四二》重新被认识,重新得到肯定。出版界的朋友常说“每本书都有自己的命运”,但不论是书还是电影,甚至科技产品,其实都有自己的命运,都有和自己所在的时代碰撞或者背离的时刻,就看在你最需要的时候,你遇到的是什么了。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韩松落